2007年,我国经济呈现缓慢上升的特征,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大多小幅上升,其中上升势头较明显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消费需求,但物价涨幅未超出适度范围。
关键字:中国经济;运行状况;2007年;物价涨幅
2007年上半年,我国经济呈现缓慢上升的特征,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大多小幅上升,其中上升势头较明显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消费需求,但物价涨幅未超出适度范围。
一、经济总体态势呈现缓慢上升特征
2007年上半年,我国经济总体状况呈现小幅上升特征,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缓慢上升,从上年底的52.9上升至5月份的57.8,上升4.9个点,但依然位于正常的绿灯区。中国经济运行指数上升主要是受金融运行指数、生产指数和国内需求指数的带动(见表1),5月份的景气分值分别为63.5、64.5和42.7,分别比上年底上升8.6、6.1和4个点,其中金融运行指数和生产指数位于有可能偏快的黄绿边界区域。
表1 近一年的中国经济运行指数变动情况
|
2006年 |
2007年 |
|
6月 |
7月 |
8月 |
9月 |
10月 |
11月 |
12月 |
1月 |
2月 |
3月 |
4月 |
5月 |
中国经济运行指数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生产指数 |
●▲ |
●▲ |
●▲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▲ |
●▲ |
价格指数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国内需求指数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▼ |
●▼ |
● |
● |
金融运行指数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 |
●▲ |
●▲ |
●▲ |
原材料和设备指数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外经指数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▲ |
●▲ |
● |
● |
●▲ |
注: ●为绿灯、●▲为黄绿边界、▲为黄灯、▲▲为红灯、●▼为绿蓝边界、▼为浅蓝灯、▼▼为蓝灯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二、价格涨幅未超出适度范围
2007年上半年,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走高之势,5月份同比上涨3.4%,涨幅比上年四季度增大1.4个百分点,但仍比2004年的最高涨幅低1.9个百分点,离5%左右的适度上限也还有一定的距离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增大是由肉禽蛋类价格快速上涨带动的,5月份,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涨26.5%,鲜蛋价格上涨37.1%,涨幅分别比上年四季度增大18.7和26个百分点。由于肉禽蛋类价格在短时间上涨幅度很大,因此人们对此感觉强烈,在部分地区的中低收入人群中引起了短暂的不满情绪。
估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下半年将会趋于稳定或略有回落,理由主要有两个:一是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动力单一,除肉禽蛋类以外,其他各类价格涨幅以稳定或回落为主,即使最先上涨的粮食价格,其涨幅也已呈回落走势,而肉禽蛋类价格因短期涨幅过大,价格的绝对水平已处于不合理的高位,在短期炒作过后将必然向合理的价位回归;二是原材料价格涨幅的回落将带动下游产品价格涨幅回落,5月份,原材料、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3.6%,涨幅比上年四季度回落1.6百分点,半年涨幅折年涨幅已降至1.5%左右,预示着同比涨幅将会进一步回落。
三、消费需求作用增强,投资需求增速基本稳定
2007年上半年,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有所加快,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。5月份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.9%,增幅比上年四季度加快1.6个百分点,超过了2004年和2003年的最高水平,创出本轮经济波动以来的新高。消费需求增速加快是价格因素和实质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2006年二季度以来,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逐渐增大,并且上涨的主要是生活必需品,需求弹性较低,这类商品价格上升必然会带动消费需求名义增长率上升。实质性因素就是带动实际增长率上升的因素,主要是:①消费需求在投资带动的经济波动中是滞后的,因此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;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,今年一季度,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9.5%,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长15.2%,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4.6和5个百分点;③2006年以来,股市火爆,财富效应将带动消费需求增加。
2007年上半年,投资需求增长速度有一定波动,但总体状况可看作是基本稳定。1-5月份,规模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比增长25.9%,增幅比2006年高,但又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,不论判定为上升或下降均依据不足。
四、金融运行状况上升
2007年上半年,我国金融运行状况延续上年的上升走势,金融运行指数由上年末的54.9上升至5月份的63.5,进入了有可能偏快的黄绿边界区域。主要金融指标的增长速度进一步走高,5月末,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9.3%,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.8个百分点,已与2004年初的水平相当;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6.7%,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个百分点,但明显地低于与2004年初的水平;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.5%,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个百分点,呈缓慢上升走势;金融机构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7.2%,增幅比上年末略,但扣除不可比因素后的增速是上升的。
金融运行状况的上升走势与央行的调控措施有些不协调。2007年上半年,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,提高存贷款利率两次。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,采取了这么多调控措施,调控力度可谓不小。虽然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消除流动性过剩,而不是为了紧缩,但无论如何也不应与金融运行状况的上升走势并存。
金融运行状况上升没有对价格走势产生明显影响。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也呈上升走势,但原因在于肉禽蛋类价格上涨,而不在于金融运行状况上升。若是由金融运行状况上升引起的,那么原材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涨幅也应同步上升,但这两种价格的走势并非如此。
五、外部失衡恶化
2007年上半年,我国的外部失衡状况进一步恶化,一是贸易顺差急剧扩大,1-5月份累计顺差857.2亿美元,是上年同期的1.83倍,约相当于出口总额五分之一,相于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.4倍;二是外汇储备超常增长,4月末的余额为12466亿美元,约为2006年进口总额的1.6倍,仅仅4个月就增加1800多亿美元,月均增加超过450亿美元。
严重的外部失衡对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巨大冲击,累积起来的风险越来越大。为了应对外部失衡引起流动性过剩问题,央行的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,从依靠发行票据到提高存款储备金率,再到提高存贷款利率,可用的手段几乎都用了。大量国际游资的流入还引发股票市场和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的过热,造成泡沫经济风险越来越大。若不尽快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,由外部失衡累积起来的风险将会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。
六、产出增长速度有所加快
2007年上半年,我国产出增长速度有所加快。1-5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.1%,增幅比2006年提高1.5百分点。产出增速加快可以从发电量得到印证,1-5月份同比增长15.8%,增速比2006年高2.1个百分点。虽然目前的产出增长率已超过2004年一季度的水平,但不能简单地由此判定为增长过快,考虑到原材料价格涨幅仍呈下降走势,因此过快的风险不大。
参考文献
[1]国家统计局.中国经济景气月报.2006.01-2007.04
[2]国民经济研究所.中国宏观经济变量跟踪分析.2004.1-2007.1
[3]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.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.2006.1-2007.1
作者简介
余根钱,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,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统计监测室主任、高级统计师,国民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
|